
英国皇家海军为重振海上力量,曾花费巨额资金建造的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与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航母,原本承载着恢复“日不落帝国”辉煌的雄心壮志。然而,如今,这两艘航母不仅频繁出现故障,而且维修成本高昂,成为了英国财政沉重的负担。
雄心勃勃的航母计划
20世纪初,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设两艘重达6.5万吨的“伊丽莎白女王”级航母,意在恢复其曾经在全球海军中的强大地位。2003年,伊丽莎白二世亲自为两艘航母命名,项目总预算约80亿美元,并于2007年正式签署建造合同。随之而来的是紧锣密鼓的建造工作,朴茨茅斯和罗塞斯造船厂成为项目的关键枢纽,多个厂区分工协作,将航母的多个结构段分批运输到最终装配地。
然而,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,英国经济遭受重创,民众对政府高额军事开支的质疑声四起。许多政治人士提议削减预算,甚至取消一艘航母的建造。面对压力,2010年,新政府决定继续推进双航母计划,希望通过展示海军力量与美国、法国等国竞争。
预算超支,问题频现
航母的建造进程并不顺利。为了节省预算,英国决定放弃原计划中的核动力系统,转而采用燃气轮机和全电推进系统。尽管双舰岛的设计提升了航母的稳定性,但也使得技术难度增加。2009年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开始建造,2011年,紧接着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也进入建造阶段。
展开剩余69%2014年7月4日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正式下水,仪式上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掷瓶,香槟飞溅,气氛热烈。然而,航母的建造预算从原定的50亿英镑飙升至80亿英镑,工期也一再延长。公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升级。2017年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服役,紧随其后的“威尔士亲王”号于2019年交付海军。尽管这标志着英国“双航母时代”的来临,但随后的实际服役却问题重重。
接连故障,维修不止
2020年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在进行英吉利海峡的测试航行时,推进系统突然发生故障,导致舰体停滞。海面一片平静,而维修团队却忙得不可开交,花费了数百万英镑才修复成功。同年5月,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在朴茨茅斯军港发生水管破裂,导致生活舱出现天花板漏水,舰员紧急进行隔离和清理。几个月后,动力舱再次发生漏水事故,损失严重,维修时长超过半年,花费数千万英镑。
到2022年,航母的问题愈加明显。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在参与美加英联合军演时,发现螺旋桨轴断裂,并且另一侧螺旋桨的安装存在偏差,导致航母不得不在修理后再度出海。英国媒体戏称其为“码头常客”。张召忠作为中国军事评论家,曾在节目中详细分析英国航母的设计缺陷,特别是短距起飞与垂直降落的系统,虽然可以节省弹射器的成本,却大大限制了舰载机的数量和性能。这一设计的缺陷,也使得两艘航母的战力大打折扣,甚至在实际服役中,舰载机数量远低于预期。
财政压力与战略困境
航母的高额维修费用成了英国财政的一大负担。每年仅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的维护费用就高达数亿英镑,维修团队在朴茨茅斯军港几乎24小时不停工作,修复工作从未停止。更为糟糕的是,F-35B舰载机的采购进展缓慢,舰载机的数量远远不足,训练计划也因资金问题一再缩水,航母的作战能力未能达到设计目标。
2023年,关于“威尔士亲王”号是否会被出售的讨论传出,议会内部围绕着预算问题争论不休。尽管海军高层强调航母的战略重要性,但财政压力使得英国不得不考虑削减其他老旧军舰的服役年限,来缓解航母带来的沉重负担。
国际形象与未来困境
尽管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和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偶尔参与一些外交任务,如2025年“威尔士亲王”号赴印太地区的部署,但在实战能力上,这两艘航母始终受限。2021年,“伊丽莎白女王”号尝试远航南海,试图展示英国的军事存在,却因护航舰不足和后勤保障问题,遭遇了诸多批评。同年,“威尔士亲王”号的印太部署虽然规模较大,但航母故障频繁,舰载机数量不足,更多的是象征性的存在。
在全球范围内,张召忠的预言持续发酵,许多军事爱好者开始关注英国航母的困境。2025年初,国际军事会议上播放了英国航母频繁故障的新闻,现场掌声雷动,观众对张的预见性表示赞赏。英国皇家海军尽管偶尔进行一些象征性展示,但显然未能恢复昔日的海上霸主地位,航母计划更像是一场空中楼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